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75节(1 / 2)





  而且赵士铭也觉得长子有句话说的对,若是他博了富贵功名,想娶他女儿的人多的是,根本不愁挑,更不会有人会诟病他女儿有克母之命。

  想到这赵士铭眉宇间出现一抹隐含的沉郁怒意。

  ――――

  赵父回来之后,来拜访赵家或是给他下帖子的人更多了,各种各样道贺的送礼的,还有攀交情的。

  连赵父压根没印象的远亲也跑过来拉关系了,其中就有赵家老家的乡亲父老,赵父当年因为儿女被虐待的事,与村子断绝了关系,连父母兄长的坟都迁了出来,寻了更好的地方安葬。

  村里人也没想到赵父会做得这么绝,原以为赵士铭性情温和淳厚,读书人又好面子,乡里乡亲的不会多见怪。哪里知道赵士铭在其他事情上好说话,但儿女却是他的逆鳞,谁也碰不得。

  现在那些乡亲父老后悔也晚了,要是当初肯用心照顾一些,这份解元公的喜气也是他们的了,都是可以在乡里建祠堂的,全乡也能受到惠泽。

  有人打听到这些年赵家是真的发达了,还在临州城中挣下一大份家业,如今又高中解元。

  他们不敢得罪了赵家,就只能迁怒怨恨那个没良心狠毒的妇人钱氏。她也早已被赵士铭从家谱中除名,就连被判刑问斩后,他娘家人也没去给她收敛尸身。现在更是恨不得家里没有生养过这个毒妇了。

  近有乡里的人,远有江州的谢家,那也是一个意难平。

  赵父这个解元不说到闻名天下的地步,但也是全省独一份的。但凡自己不作死,上京会试最差也能得一个同进士谋个官职。谢家难免生出错过个如意良婿的心思。

  谢玉华早几年便出嫁了,许的也是栎阳的一门大户人家,这婚事也算门当户对,对方也只比她长了两三岁,容貌也端正,先头的正室夫人因为难产一尸两命去世了,也没有留下孩子,她嫁过去也跟元配嫡妻差不了多少。

  谢玉华原本还挺满意的,结果难得回娘家就听闻赵士铭中了解元,正如母亲所说的有当官家太太的福分,被她错过了,又怎么能高兴得起来。

  她待字闺中的时候是金尊玉贵的姑奶奶,嫁人之后难免要操持应对府内府外各种往来交际,这眉眼高低立马就摆出来了。

  单是在妯娌间就多有矛盾,明明她是长子嫡媳,当家宗妇,婚后也生下了一双儿女,地位可以称得上稳固,偏偏二弟媳妇仗着夫君是个举人,就处处给她脸色看。

  老夫人也偏着二房让她退让些,谢玉华心里委屈难平,夫君也不说什么。

  谢老夫人听了也是无奈,她只能尽力为女儿挑选好人家,总不能代替她把日子过好,只得劝她不要再想那些事。不管当初赵士铭拒绝他们谢家的理由是真是假,终究是没那个心思。

  这点谢老夫人的确是说对了,那些再次登门说媒的也全部被赵父回绝了,先是声明自己并无续弦之意,至于长子则推说年纪尚轻,暂不考虑婚事。

  赵士铭对明年三月京城会试也有些把握,准备待自己考上进士后再慎重思量大郎的婚事。

  交际应酬了半月后,赵士铭便开始闭门谢客,专心准备明年三月的会试,家中有长子操持,连二郎和三郎的学业也有女儿管着,以阿洛的才学,教两个孩子可以说是绰绰有余。

  赵士铭可以说十分轻松毫无后顾之忧。

  陪儿女过完年后,赵士铭便启程赶赴京城春闱了。

  赵瑾担心路途遥远,不比乡试在省城近,路上会有什么危险,于是特地给赵父安排了漕帮的船一路北上,还准备了几个身手好的护卫,包裹里的钱财不多,但赵瑾给了他爹几张汇票,可以在京城大丰商行的提取钱财。

  赵瑾不会想到,正是因为他的安排令赵父在船上意外遇到了一位贵人,而赵父表现出来的谈吐才学,也让那位贵人起了看重之心。

  ——

  在学习剑术上,阿洛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天分进益迅速,连教习先生甘卿也咋舌不已。

  二郎和三郎还在练习基础的扎马步时,她已从从初学的木剑换成了铁剑。同时她也开始修习正宗的玄门心法,甘卿本来打算传授她一套内功心法的,后来见她自有一套吐纳的心法,十分适合她,也就没有多说多问。

  不过半年时间,甘卿便觉得自己教无可教了,自己这半个学生以后武功剑术也必当远在他之上。完成承诺后他分别给二郎和三郎,还有赵瑾他们留下适合的一门武学后,便飘然离去了。

  与此同时,赵家也迎来了更大的喜事。

  赵父金榜题名,还被天子钦点为探花。

  而在临州的赵家迎来了比上次乡试放榜还要盛大的热闹,这回是真的要被踏破门槛了。

  哪怕像知府这些猜测赵士铭很有可能高中的人,也没想到他大器晚成厚积薄发,在殿试上被天子钦点为探花。此后应该会是要留做京官的,知府也是希望与赵家交好关系,以后能在官场上帮扶一下。

  第93章 男频文主角是我哥(九)(上京)

  京城国子监,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想要进的地方。

  下课的钟声一敲响,国子监的夫子微捋长须离开了教室,走时还看了某人一眼,这小子挺懂尊师重道的,他还没说什么就送了好几张蹴鞠大赛的贵宾票。

  夫子对这种热闹没什么兴趣,奈何家中老妻和孙子天天提。罢了,这小子那几次偷溜逃课的事,他暂不记着了。

  被他看过的那位年轻学生气质与众不同,眼神明亮,眉目带笑,就算不笑也如同在笑一般。哪怕坐在教室角落的也分外引人注目,几乎全国子监无人不认识他,赵瑾赵牧之。

  赵瑾收拾好东西正要走人,身边的一位衣着质地不凡的学生拉住了他,惊声道,“听说陛下今天也会出宫看蹴鞠大赛呢,你怎么就要走了?”

  此人名叫张崇,是肃国公的嫡孙,也是国子监中勋贵身份数一数二的学生了,但在与赵瑾结交之后态度大变,对他是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
  赵瑾随随便便折腾出的一个蹴鞠大赛,又是□□又是投票的,不但挣得盆满钵满,还得到了天子的青睐赞许。

  别看他是勋贵之后,但非家中受到看重培养的嫡长子,在京中能仗着身份肆意,更多是纨绔不成器的名声,却因为跟着赵瑾折腾了一下,就得见圣颜。

  回去后连祖父和父亲大伯他们表杨了一番,说他总算有几分像样了。

  从那之后张崇便打定主意,赵瑾这人能耐多着呢,跟着他混有好处。

  和他一样想法的人也很多,来到国子监太学不到半年的时间,赵瑾身边就多了不少拥趸和追随者,完全让人想象不到他初来乍到时被其他学生轻视排挤的样子。

  谁让国子监太学乃是全天下最高学府,除了来此镀金家世背景雄厚的勋贵之后,就是从全国各地推荐的优秀学子,那个个都是拔尖的,赵瑾哪边都不沾,一个五品京官的儿子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门路才能进来的。

  赵瑾还在心中腹诽,他爹将他丢到这地方来,这不是让他受欺负么。

  就在一年多前赵父升了一波官后,也没忘了自家儿女,把取得秀才功名后在家中富贵悠闲度日的赵瑾提溜到京城来,还给他谋了个国子监太学的名额。